序
相识与相知
笔者与作者第一次相识是在千禧龙年的北京,我接任了教育部“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园丁工程”的班主任工作。当念到吴海芳这个名字时,在我脑海中的闪过第一印记应该是一位海边长大、性格外显的成熟女性。因为这个班的学员是各地区经过层层遴选、按照千分之一的比例上报教育部的,个个都是地方上的“出类拔萃人才”。然而,这个瘦弱、质朴、温柔、还略带腼腆的二十几岁年轻女孩站在面前时,无论如何都与那个散发着浓郁大海芬芳、热情奔放的名字对接不上。从乡音未泯的自述中,我得知她是江西九江人,是九江七中的音乐教师。当时心中就产生了一个问号:明明是江边的一朵小花,怎么起了一个与大海相关的名字?
第二次与吴海芳见面是2006年,当时正逢“园丁班”培训五周年成果回访之际,借着出差,与她有个短暂的接触。她拿着厚厚一打复印纸——这是她五年来发表的论文与获奖证书的复印件——站在我面前,诉说她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由于时间关系我眼睛快速扫描了她的实践成果,我惊讶了,心中那朵“小花”的形象开始放大、美丽:这么多的实践成果,需要付出多少辛勤的耕耘呀?
笔者与吴海芳第三次接触是时隔六年后的一份“云端”邀请函。“尊敬的郑教授:您好!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江西省九江市第七中学吴海芳,由于一些原因,我的拙作《天籁之梦——音乐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书稿刚刚完工,特恳请您在百忙中为我的书稿作序。依稀还是在2000年那个教师节我们相识于首师大,是您让我这个“井底之蛙”看到了音乐教育外面的精彩世界,是您让我走进了音乐教育研究这神奇的世界。13年过去了,您的学生带着成绩单来向您汇报了。希望您能接受我的邀请。并祝您和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您永远的学生——吴海芳”。
我带着几分惊讶和感动,急速打开文稿,认真阅读着:啊!这朵小花正带着泥土的芬芳绽放;不!她是带领着九江基础音乐教育领域满园的花簇在江水浸润过的泥土中竞相怒放。
此时,我似乎理解了江边的小花为什么要起个“海芳”的名字,因为她怀揣着对大海的向往;换个角度说,有了海一样的宽广的梦想才成就了九江边这朵小花的芬芳。
梦想与追求
作者用《天籁之梦》作为书名,初看,不知所云;细品,意味深远。“天籁”是指自然界中最美妙、凝聚日月天地之精华的声音,“天籁”是天然浑成得自然之趣的艺术,“天籁”是天、地、人相互交融所形成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天籁”是超越一般认识能力之外的完美世界的象征。“梦”是什么?“梦”是一首美妙的诗,“梦”是人生成长的驱动力,“梦”是智慧和力量汇聚的源泉,“梦”是多彩人生的脊梁和精神。有了“梦”就拥有了对人生美好目标的追求,有了“天籁之梦”就意味着踏上了追求真善美世界永不停歇的脚步与征程。
“梦”,这个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诠释着吴海芳心中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追梦”,道出了吴海芳从学生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到科研逐渐成长的不懈追求;“追寻多彩的梦”,体现了吴海芳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而“幸福的追梦人”,则是吴海芳在音乐教育岗位上收获的快乐心情和成功的喜悦。
吴海芳就是这样一个追梦人。她的成长源于梦想,贵于行动,成于坚持。从一名普通音乐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音乐学科带头人”、“音乐教学能手”、“教学明星”、“先进工作者”、“音乐工作室主持人”……
吴海芳又是一个另类的追梦人。她的追求成就他人,托起团队,引领一方。她的梦不属于她个人,而属于聚集在她周围的所有学生和老师,她不是一个孤立的追梦人,她是一群追梦人的引领者……
正是基于此,吴海芳的追梦过程催发了精神追求,促进了专业成长,激起了责任意识,生成了自信自强。正如她自己所说:“要成功,就要做胸怀理想、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追梦人!”“这本书只是一次盘点,是对个人音乐教学成长史及现状进行的回顾、总结与分析,也是树立新的目标、追寻新梦想的又一个开端”。
正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作者真实、质朴的文字,道出了一个特级教师的胸怀和使命感,折射出一个学科带头人的精神与人生坐标。我又一次下意识的回望九江岸边的这朵小花,思考她何以散发出海洋般的芬芳?
写作与成长
吴海芳是园丁班学员中第一个请我作序的人,她的写作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着两个字——成长。其实,音乐教师的写作就是关注每一天的教学实践,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探寻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方法,分析每一个案例的成因。写作记录着我们每一天的工作过程,写作督促着我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写作将我们平凡的工作提高境界,写作为我们的科研插上翅膀。
吴海芳从一个单纯的实践者,转身为善于思考的实践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主要得益于她的写作。因为,写作与实践相随,写作与思考并举,写作与阅读为伴,写作与成长相依。她善于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她关注到教学实际中存在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音乐课忽视音乐主体、多媒体手段的滥用、组织教学过分“民主”等多个“怪圈”和误区,从而就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培养师生关系、完善课程结构、建立教学模式、拓展校本资源等多个方面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还结合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提出了学会包容、学会聆听、学会“偏爱”的教师准则,体现出了她对教师这份职业的钟爱、对音乐教育这个行业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爱。
她——吴海芳,就是这样一步步的行走着,一笔笔的记录着,一字字的阅读着,一遍遍的思考着。于是,她成就了《天籁之梦》;她——《天籁之梦》,就是记录了一位来自九江七中音乐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的自传,就是实实在在植根于基层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就是将崭新教学理念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实验,更是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迪的特级教师的工作经验。力争教育科研、力行教学实验、力主校本研发、力求艺术实践,在自己平凡的教学岗位上为基础音乐教育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追梦人的共同心愿。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地方音乐教育实践中,以点带面、以一带十、以个人带团队,就能够推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吴海芳正是通过她自己多年来点滴的积累和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才拥有了今天丰厚的积淀。现在,她又以小作的方式将自己对教学的思考与收获呈献给喜爱她的同行与挚友。笔者深信,作者的追梦思想与行为将影响更多的追梦人,带领更多的追梦人,共同编织音乐教育多彩的“梦”。
郑 莉
2013年初冬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