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发布时间: 2008-11-27 点击数:0
2008年11月17日下午市直中学(晨光中学、同文中学、第三中学、田家炳中学、外国语中学、浔阳附中、实验中学)教务主任一行7人在教研室的领导带领下来到武宁县宁达中学,参加了武宁县义务教务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和课改经验交流现场会。短短一天半的行程,傍晚到达,晚上观摩学生晚自习,第二天上午听课,听经验介绍、参观校园,下午返程。安排满满,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次学习谈几点体会和个人的反思:
一、宁达中学的特色和亮点
①改革备课模式—— 《课堂指南》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的载体是《课堂指南》,这也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它集中了教案、学案、资料、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在教师手上是教案,在学生手上它是学案,是学习资料、是练习。《课堂指南》规定了基本的编写流程:首先主备老师备课;其次备课组备课;再次就是主备老师修正;第四,上课老师补充;第五,课后总结。并且要求教师要提前两个月完成《课堂指南》的编写。
②改革课堂模式—— 自学、交流、反馈
宁达中学将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三个模块时间安排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在这样的课堂里,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宁达中学的每一节课(本人听了语文、英语、数学、生物课),几乎都按照“讨论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这样一个流程进行。本人感觉宁达所有教师的课普遍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学生的预习工作做的扎实而又全面;课堂中学生分组交流、展示时间充足而又有成效;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
③校园文化彰显特色
走进宁达中学,可以说充满了浓郁的宁达特色。教室里四面都是黑板,桌椅按组围坐,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可以在墙壁上涂画,只要有一技之长,学生就可以成为学校的“名人”挂在墙上。寝室除了整洁之外,且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寝室命名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条标语,一为“课堂中唯一的主人——学生”,一是“青年老师要有一个高起点,中年老师要有一个再发展,老年老师要有一个新贡献”。我想这也许就是宁达的特色,就是宁达的特色校园文化。
当然宁达中学的成功和亮点不仅仅是我以上所说的三点,但我想最起码以上三点可以说是宁达中学教改成功的关键,也是现在被媒体称为“宁达现象”的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全国各地学校学习宁达的最为主要的方面。
二、个人的几点反思
对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革:
①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效仿宁达的“自主式、开放型”的课堂模式,但我觉得可以不追求它那种形式上的,但可以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充分相信学生。要真正做到这样,本人认为首先要学生切实做好预习工作,其次课堂组织要有一个全新的形式,再次就是要切实提高我们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
②  将教案向学案转变
李校长在上学期就提出:教师要多研究由教案向学案转变的工作。也可以说我们现在已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的备课组集体备课又有很好的坚持,我想我们在下学期可否在初一年级试点,废弃传统的教案形式,代之以集学案、教案、资料、练习为一体的新的备课形式。如施行我想教师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做好准备工作。教务处要制定好编写流程,我想这次改革目前应该还是可行的。
③营造氛围、彰显特色
环境育人。如何营造一个良好而又富有附中特色的育人环境,我参观了宁达中学,深有感触。本人觉得可否将初中生必背的古诗词用图文并茂的即时贴的形式贴在走廊的瓷砖上,这样既美观,学生下课又可看可记,另外在班上给每个同学画出“自留地”任其发挥,我想这也许会将成为我们的特色。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也是很愉悦和快乐的。
[FS:PAGE]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
多让我们的老师走出去,去了解别人的先进的经验,多学习一些理论。本人认为学习不是照搬照抄,应该的是多一些反思、多一些借鉴、多一些整合。如“杜郎口旋风” 、“宁达现象” 、“洋思教学法” 、“东庐经验”等等。正如武宁县教育局卢局长所说的那样,对于诸如此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我们应该如何去学:首先我们的教师要有虚荣心,要有敢于争先的精神,其次要有创造力,要借鉴,要有创新,要有激情,第三就是我们的老师要有危机感。
 
九江学院浔阳附中教务处  琚运洪
 
附: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变革内容
宁达中学构建“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有两块:一块是乖乖备课模式,另一块是改革课堂模式。
一、    改革备课模式——设计《课堂指南》
宁达的《课堂指南》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它是集教案、学案、资料、练习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在教师手上是教案,在学生手上它是学案,是学习资料、是练习。
高质量的《课堂指南》来源于新的备课流程,这是一个不断打磨,改进的过程。其编写基本程序是:1、主备教师备课。开学初各备课组即分配好备课任务,主备教师根据进度,提前两周研读教材、广泛参阅资料,自行设计、制成《课堂指南》草稿。2、备课组备课。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阅,集思广益,提出修改意见。3、主备教师修正。主备教师吸收备课组意见予以修改,制成正式文本。4、上课教师补充。上课前,上课教师熟悉《课堂指南》,结合上课班级学生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予以适当修改补充。5、课后总结。实施课堂教学后,教师反思教学,总结得失。
这样的备课流程,周期较长,看起来有些繁琐,但它是务实有效的。优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抛弃了形式主义,注重了实际效果。设计出的《课堂指南》是真正能服务于教与学的预案。二是将集体备课落实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三是将备课这一日常教学工作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教研与备课、上课达到了有效的统一。
《课堂指南》在内容上包含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基本板块。其内容设计要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创新性等原则。主体性即要求《课堂指南》的内容要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性是要求教师正确把握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帮助梳理知识结构,提供适当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性即要求尽可能给学生预留思维发散的空间,避免死搬硬套、机械重复的内容。创新性是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方面渗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改革课堂模式——自学、交流、反馈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形式上一般包含这样三个模块: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反馈测评。时间分配大约为15、25、5分钟。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习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号留待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展示、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它组的同学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反馈测评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该环节是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群体”利用好“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战略,尽力达到不让一名弱者掉队。
[FS:PAGE]这种课型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规范:(一)教学时间评价:教师活动不超过15分钟,学生活动不少于30分钟。(二)教师活动评价:1、教师进课堂面带微笑,上课语言富有激情,能有效驾驭整个课堂过程;2、正确发挥《课堂指南》的作用,合理组织导学过程和环节;3、教师的定位在启发、纠偏、督促、释疑、总结,课堂随机应变,运用适当。(三)学生活动评价:1、努力达到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的学习状态;2、合作学习时,分工明确,人人踊跃、气氛热烈、有效度高;3、个体展示时,分析、表达通顺流畅、声音洪亮、鼓励适当出现活泼形式,弱生上阵、参与面广;4、书写设计规范、作图科学、清楚美观;5、相互点评时快速及时,重在实质,突出重点,被点评同学吸收更正。(四)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量和质达标;2、学生思维、学习情感积极活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增强;3、渗透德育,学生情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