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课环节中,集体备课出现“三低”现象:教师主动参与度低;专业引领程度低;流于形式收效低。针对备课中出现的“三低”现象,全体教师应集中力量展开了一场集体备课攻坚战。
一、加强一个阵地——中心备课组,使集体备课思维由求同转向求异。
传统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其要求是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这种“统一”实际上是要形成一个共性化教案。显然,这种求同的思维模式与新课程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受到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存在对文本知识的标准化理解,也就不需要统一的备课模式。教师在备课中要依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计教案,突出个性化的风格特色,避免格式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因此每周学科组备课,应做到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定内容。在备课活动中,不再是一个声音、一种意见、一个答案,而是百家争鸣、人人参与、广纳群言,用多位老师的多视角的不断交错来拓宽文本疆域,张扬个性,形成多种方案。中心组备课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发布教改信息、钻研教材教法、观看优秀课例、交流实验成果、探讨课改问题、加强业务修养等。这些活动既能发挥集体优势,资源共享,又能形成“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格局。
二、培养一支纵队——青年教师团队,使集体备课形式由重个人引领转向重平等交流。
教师是强校之本,青年教师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首先,应开展了“菜单式”校本培训。由各中心组联合,突破过去狭隘的以学科为主的知识结构,将各学科的青年教师组织在一起,将培养菜单定为“主食+杂粮”。所谓“主食”就是学科教学的专业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方法等。而“杂粮”指的是综合内容,包括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以及时事政治、外语、文学、艺术等有关信息和技能。每周一下午4:00-5:00对三十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岗位培训。其次,每周三,为学校行政听课日。由校行政领导分科听课、评课。周五例会时再由校长将听课结果向全体教师公布。同时,每周四也欢迎教师听行政领导的课,大家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与此同时,由工会、团支部继续组织结“师徒对子”,以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后,集体备课就从过去的以老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在平等基础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不仅可以用老教师的知识经验弥补年轻教师的缺陷不足,而且还可以用年轻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撞击老教师的旧思想、旧模式。这样,集体备课就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有效地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将集体备课的功效落到实处。
三、接受一次洗礼——合作教学竞赛,使集体备课定位由形成教案转向解决问题。
“合作教学竞赛”是指课堂教学可以由两位,甚至多位教师共同完成,这样使集体备课定位由形成教案转向解决问题。同时要加大合作教学竞赛的评课力度,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可增设了“合作教学竞赛”学生课堂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这样的合作教学,改变原有的单纯打分的评价体系,将“课堂片断回顾”和“听课评议”融入评价表中。促进每位教师及时分析总结,实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飞跃,从而且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四、增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