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七中
七中,一九七三年新建的一所普通中学。一位考上大学的同学在作文《我的母校》中这样写道:“我的母校,说它大,连接宇宙,因为它没有围墙,没有大门;说它小,只有一栋教学楼,一栋办公楼,一栋教工宿舍。可是我的母校却令人永远难以忘怀。那里有我尊敬的老师,他们德高望众,知识渊博。他们既伟大,又平凡。在那里学习既紧张又很愉快。”
七中,人们习惯把它称为第三世界。重点中学为第一世界,地处市中心的五中、八中为第二世界,其余为第三世界。曾几何时,七中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开始走红了。想进七中来学习可不那么容易。记得有一次,九江地委专员的秘书拿着一张专员写的条子,来到学校,上面写道:“指令×××同学到贵校来学习”。还有一位九江军分区政委为孩子进七中读书而千方百计。
七中,这所普通中学为何能短期取得优异的成绩,原因在于学校当时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学校根据建校时间短、文科师资力量相对较强、成绩好的生源都进重点中学这一现状。学校决定一手抓初中普及义务教育,一手抓文科初习班。在管理机制方面,学校实行了开明、开放政策。充分调动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文科班从招生、排课、聘任教师、学生管理、学生高考报名、填报志愿等,学校领导从不干预。任课老师包括年纪大的张凤仪校长、周纪林老师,都任劳任怨、加班加点,从不计较报酬。学生给老师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由于大家的努力,学校取得显著成就。初中升学率在普通中学名列前茅,高中文科升学率一度占九江市文科录取率的60%以上。连当年的招办主任也讲:“我们九江文科是在为七中服务。”
【作者简介】
邓著之 男,1942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74年从九棉三厂调入七中,中学历史教师,曾任学校文科补习班班主任,1985年调九江师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