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藏书中,有一本名为《中华民族生存战斗中——抗战文艺论集》的书。此书洛蚀文编,译报图书部发行,民国廿八年三月卅一日(1939年3月31日)初版,文缘出版社出版。书为平装,白棉纸,32开本。全书分为《序》、第一辑《关于抗战文艺》、第二辑《关于艺术大众化》、第三辑《报告文学及其他》、和《附录》五部分,共352页。书中钤有原购书者或藏书者篆书印章一枚。
洛蚀文,原名王元化(1920——2008),洛蚀文为其笔名,著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文心雕龙》研究学者。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生于湖北武昌,祖籍湖北江陵。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后,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文委领导下工作。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1945年负责编辑《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新中国成立后,王元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伟大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文艺工作者也“果敢地走上抗战的前线去”,勇敢地加入到这场斗争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全民族的抗战工作着。“于是,无论年老的,年青的作家,以及文艺青年,都一致的同意着:‘现阶段的文艺,应该服务于抗战’”。《抗战文艺论集》(简称,以下同),共辑录文章38篇,文章的作者均为当时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文艺理论家等,如周扬、郭沫若、胡风、冯雪峰、茅盾、老舍、丁玲、丰子恺、洛蚀文、冯乃超等。《抗战文艺论集》汇集当时众多中国文化界、艺术界知名人士的论著,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文艺工作者的抗战文艺思想,是一部极为重要的抗战文艺著作,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抗战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献。
《抗战文艺论集》揭示了在抗战时期文艺运动的现状、任务、展望和意义,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众多文化名人的抗战文艺思想及内心活动,表达了他们文艺为政治服务,为抗战服务的主张。郭沫若等《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周扬《抗战时期的文学》,洛蚀文《论抗战文艺的新启蒙意义》,周行《我们需要展开一个抗战文艺运动》,丰子恺《谈抗战歌曲》,胡考《建立抗战漫画的理论》,林淡秋《抗战文学的创作方法》等文章,对抗战文艺的意义与任务、内容与形式以及写作的方法进行讨论,为特殊历史时期革命文学艺术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在尽自己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拿起笔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大力宣传抗战,鼓舞全国人民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发挥了自身的重要作用。
《抗战文艺论集》的出版发行,从理论上阐述了抗战时期文学艺术的创作方向,揭示了文艺工作者在抗战时期的责任和任务。它及时唤醒了我国民众的抗日意识,宣传了抗战思想,鼓舞了民心士气,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和气节,为中华民族的抗战救亡运动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