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英雄城 共研师训路
9月中下旬,我校吴明生老师赴省城南昌,参加了九江市2024年“国培计划”市级教师培训团队研修。本次研修旨在培养一支工作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教师管理队伍,在培训课程内容安排上突出围绕教师专业化、标准化目标,开展理论和实践训练,帮助学员深化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掌握精准培训理念和方法,增强课程开发、培训管理、效果评估和实践应用的专业能力,赋能教师培训管理者专业发展。研修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9月20日至9月29日安排在省城南昌,第二阶段为10月14日至10月18日安排在广东省东莞市,前后研修时间长达半个月。
一、破冰相识
9月20日下午,江西财经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咨询中心王莉老师带领全体学员一起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破冰相识活动,拉开了整个研修活动序幕,也为整个研修活动的自主学习奠定组织基础。王老师通过将十张完整心理测试图形各剪成11张小纸片并将其分散到装到10个信封袋中,自由组合的小组领取并拆开信封,全体组员领取一片碎纸去找能和自己拼成完整图形的学员组成一组。这种分组方式具有很强的偶然性,让彼此毫无关系的老师们聚在一起成了学习队友,迫使你去认识更多的朋友。我们通过组内自我介绍,合作完成组名、口号、造型、组徽等展示活动,在彼此很快熟悉起来,成功达成破冰相识目的。随机分组的方式对起始年级新生组建劳动小组,很具有借鉴意义。
二、开班仪式
经过破冰相识,我们将工作角色(校长、主任等)切换成虚心学习、团结合作的学员角色,承办方和举办方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开班仪式,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培训处副主任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北师大的发展历史以及本次研修的专家队伍。教育局综合教育科长徐晓华做开办讲话,提出培训要求。
三、专家报告
本次研修围绕如何培养优秀的培训管理者,共为大家准备了14场不同角度的专家报告。从专家的背景看,报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实践经验型报告。专家结合自身从乡村薄弱学校教师成长为全省知名专家型教师的历程,揭示教师成长途径,进而提出教师的培训管理。一类是管理经验型报告。高校专家结合国家政策和以往教师培训经验,阐释教师精准培训实施策略。一类是学术理论型报告。高校专家从认知科学深度逻辑去阐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为教师培训提供理论和策略依据。
(一)实践经验型报告
报告1《培训管理者自我定位与人生追求》。汪智星老师首先从当下教师培训问题入手,开展教师培训首先要清楚参加培训的教师层次,要根据参训老师进行课程定位。他根据入职年限和教学水平将教师分层新入职教师、合格型教师、优秀型教师、卓越型教师、新福型教师,不同层次教师的成长目标不同,因此一定不能混合培训。汪老师结合自身成长的经历和东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读书、写作、思考、赛课、讲座等途径是教师成长的法宝。同时也提出,要想做好教师培训管理者,自己首先必须成为实践者(能上好课、做好示范)、思考者、总结者、阅读者。汪老师提出要建立学校教师成长积分制,就是对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赛事、示范活动进行计分,建立全校教师成长档案,将此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每一位老师积分档案,定期公示,确实能够很好鞭策老师们积极参加各类赛事活动已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可操作性强,借鉴意义大。
报告2《从一线教师到培训师的培养路径》。闵嗣生老师为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一名乡村教师进城,并积极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活动现在成为受全国表彰的优秀教师的成长故事,同时也给大家分享自己身为校长如何为本校教师专业成长助力的办法。抓住国培政策,让自己学校成为县级国培中心,积极推动国培课程改革,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国培同课异构展示活动,通过展示驱动专业成长。抓住政策东风,积极承接各类学科研讨活动,努力为本校教师创造更多的展示舞台,让老师们能够在家门口得到培训成长。
报告3 《教师培训课程设与开发例谈》杨杏元老师从培训者需求出发,重点从如何做好教师培训项目设计(培训活动管理者)和教师培训主讲课程设计(培训授课专家)两个角度为大家传授经验。在培训项目设计上,要根据培训类型进行设计:学科培训要从理论讲座、课堂观摩、案例研讨、策略提炼角度设计;岗位培训要基于新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培训对象岗位角色的能力素养设计;专题培训要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在培训方式设计上一定要突出学员参与和体验。在主讲课程设计上,要做到:主题选择切合项目需求和自身优势;课程内容结构设计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要从实践中、专家课堂中、专家课件中积累课程素材充实讲座。整个讲座,结构条例清晰,案例说明具体生动,对听课人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很多实操策略上的启发借鉴:新教师培训策略(内容:师德、法规、教学常规、教学基本功、班主任工作,策略:岗前3天通识、2天学科+入职1周岗上反思+入职后1个月的跟岗培训)。整个培训中,金句频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关系的和谐;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蹲下身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多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好的关系才能有好的教育。反思自己,我们常常被繁琐的日常教学工作控制了,慢慢的丧失了角色的本心,忘了我们育人初心,却多了一些追逐外显业绩的功利心(是时候反思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尺子了)。
(二)管理经验型报告
报告1《教师精准培训——是何 为何 何为》。饶玲老师从当下热门的教育热议新闻入手,阐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高,进而说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从教师培训发展历程解释精准培训内涵,即满足参训人员需要的培训。从遴选培训对象不准、培训需求泛化、培训内容不聚焦、培训方式不灵活、培训评价不精准、返岗实践跟踪指导缺失等方面阐述当下培训存在的问题,从解决问题,改进培训角度为大家讲解如何精准培训。理想的培训应该是以参训人员为主体的实施,让参训人员训前有期待感,到参训场有归属感,参训中有存在感,参训完有成就,回到岗位有回味感。饶老师全面系统的阐述如何开展精准校本培训,为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报告2《现代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校本培训——基于实践性学习理念策略研究》。李更生老师先体验后理论的课程设计,点燃了整个报告会场,全体学员积极深入思考,汇报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实现深度学习,让枯燥的理论授课变的生动形象。有效的培训,其内容必须以一线的问题为导向,学员带着工作问题参训,培训场地设计服务于目标,培训方式注重参与式方式,注重培训效果追踪。
报告3《从不忘本来中来 到面向未来中去——教师培训项目的目标设置与课程开发》。李源田老师基于教师学习的主要特点,提出教师培训应该做到问题导向,强调自主学习、经验总结反思学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持续开展探究学习。同时提出适合学校开展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即培训学习形式混合(线上、线下、实践培训结合)、培训对象混合(新入职、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就校本研修,李老师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三笔字培训、三题能力(解题、命题、说题)训练、教师共读一本书、例会读书分享”。
(三)学术理论(实践)型报告
报告1《深度学习发生机制与教师发展共同体培培育》 来自西南大学的胡航教授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积累的大数据,为我们解释了不同思维模式学生高考成绩情况,强调教学应该从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胡教授对我国近三次的高考改革进行对比,得出高考由侧重考察双基转向侧重知识应用,现在新高考侧重创新能力培养考察,并论证了不同考察目标下教学策略的发展,提出当前应对新高考应该摒弃过去题海战术,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还原事物发生的过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明白知识发生的本质,通过深度学习,重构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个报告发人深省,为一线苦苦挣扎,教学确效果不佳的老师们带来了问题解决的线索,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每一位老师深入研究。
报告2《数字化赋能教师培训创新》 来自衡阳师范学院的凌云志老师从教师培训者的能力结构介绍强调,来自一线教学的精英教师要及时做好角色转换(从教学到培训),并提出好的培训应该是学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干得好”。随后凌老师按照他的理念为我们带来了满满干货:知网文献检索使用办法,利用AI进行文献综述、选题,利用AI获取教学资源(教案、课件、试卷、视频、音频)甚至是设计主题班会课件。利用现代技术,让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更简单高效,充满创造性,让老师们从繁重的备课环节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育教学生成上。(文献综述及课题选题工具:Kimi、文言一心、秘塔AI;电子教材获取路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网址中删除“-private”);试卷获取路径:第一试卷网;音频、视频获取路径:利用Edge、火狐浏览器安装扩展插件(猫爪、cococat),哔哩哔网页上安装唧唧down;课件制作:百度文库VIP Ai功能。
四、红色洗礼
9月27日上午,会务组安排了一场特殊的课程: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参观者了解到在当时革命形势极为严峻、白色恐怖笼罩的艰难处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和残酷镇压,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敌人斗争到底,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敢于拼搏的斗争精神、为民奋斗的奉献精神、听党指挥的忠诚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此行,不仅让自己深入了解了南昌起义精神,用起义精神去武装自己的工作,更是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让我们的先辈革命精神得到传承发扬的使命当担。
五、满载而归
九月底的南昌少了夏日的喧闹和燥热,带着一种沉稳和内敛缓缓入秋。在专家们的引领下,我们走出繁杂的日常工作,调整心情,静心潜入,思想颠覆更新,满载而归。
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知识更新迭代太快了,作为引领知识的老师,不学习如何能将符合现实需要的当下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正视当下众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但国家诸多行业却人才紧缺的矛盾问题,要去反思培养人的方式、内容,要不断学习。
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为学生打造更精彩的高效课堂。AI智能工具已悄然融入各行各业,可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获取、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提供便捷,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尝试。
教育要着力教学更要在育人上下功夫。知识高速发展时代,知识本身的价值远不及获取知识的方法路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前智能工具高度发达,教师早已不再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未来,教师作为学科知识输出源的影响将继续变小,因此,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意义。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无生命的智能工具无法取代的,因此学会育人必然教师未来着力的方向。
精准的培训才能实现有效培训。针对培训对象需求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情境体验参与的方法设计,基于实践的跟踪评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