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的国际教育发展
摘自《留学》总第264期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应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支撑,还是国家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视角:国际教育助推国家发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际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并极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数据显示,“两弹一星”23名功勋科学家中有21 名是留学回国学者;2023年新晋的两院院士中,57.9%的人有海外留学经历;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中,70%以上拥有海外教育背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国际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博采各国之长,不断拓展全民国际视野、世界胸怀,提高全民的全球胜任力,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国际教育的新路径:拓展思维,创新模式
传统的国际教育模式主要依赖于出国游学、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国际教育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在线教育、虚拟交换项目、跨国合作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多元化方式,正在改变国际教育的格局。例如,新加坡的全球学校网络计划(Global Schools Network)支持学生在线参与国际课程,英国的“卓越教学中心计划”(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ject,简称CETL计划)推动高校间跨国合作,等等。未来,我们需要更积极地利用数字技术,让国际教育突破地域限制,使更多人能够公平、便捷地参与全球学习和学术交流。
推动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树立正确认知:将国际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体系。国际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高等教育阶段,而应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责任感。
立足国家战略:务实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国际教育的合作与发展,必须与国家发展需求相匹配,而不能盲目追求“洋学历”或国际排名。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引入,使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更具实用性;中国与非洲合作设立“鲁班工坊”,培养技术人才,助力中非合作;等等。我们应坚持开放包容的政策,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结合本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国际教育发展道路。
发挥个人优势:理性选择国际教育路径。对于个人而言,选择国际教育不应是为了“镀金”或追求学历,而应基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国际化成长路径,使自身优势最大化,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永利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