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诗歌鉴赏题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省在中考试题中对诗歌鉴赏类题的考查,05、06年过度到考查词的鉴赏,2007年又回归到诗的阅读,根据本次省中考复习研讨会的精神,我认为对诗词的复习备考,除分别掌握诗、词、曲的有关知识和鉴赏方法外,还应延伸到对诗词对比鉴赏的复习和训练上。
近年来,古诗词的赏析已成为江西省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占分值6分,由于阅读材料选自课外,中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的欠缺等原因,造成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这一专题复习时,感觉无从下手,理不出头绪,导致复习的效果也不佳。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鉴赏复习中,要吃透新课标精神,了解命题依据,紧扣考点(1、理解诗词思想内容2、表达拨巧3、作者的感情4、依据语境选择诗句5、鉴赏名句6、描述诗词境界7、对古诗词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比较
)等来制定一些复习策略。所以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特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二、中考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一)知识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写作背景风格流派、常用典故、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诗词复习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来诗词鉴赏的知识系统,让学生看到作者即能对其创作风格有了初步了解,了解诗词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1、作者的的艺术风格(以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名家为主)
① 陶渊明:朴素自然,反映使人恬谈闲趣的生活情趣和悠然的超脱心境,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②杜甫: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③李白: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迈飘逸,色调瑰玮绚丽
④白居易: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又能以俗为雅
⑤杜牧:近体现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
⑥王维: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⑦陆游:抒发政治抱负,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⑧辛弃疾:其词悲壮雄放,有不可一世之慨;描写江南农村田园风光
2、 诗歌思想感情常见的类型。
熟悉诗歌类型,按照诗歌规律,容易找到答案。诗歌按照选材来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抒怀诗、送别诗、边塞诗、爱情诗、节令诗、讽喻诗、旅游诗、咏史诗、咏物诗、军旅诗等。这些诗歌所抒发的的思想感情也各不相同,但也可以按照诗歌的特点,找到一些规律,大体上思想感情可以分为这几种: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生活杂感……
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建功立业:(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观沧海》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破阵子》。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石壕吏》
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望江南》
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杜牧《赤壁》。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3)、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3、鉴赏诗歌的语言
(1)理解诗歌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一个字、一个句子运用得好,绝妙异常,可以给整篇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理解诗歌语句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给出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关键词语的妙用。如南京市中考题考查《饮酒》一诗,题目是这样的: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其中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类型来解答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答案很简单是恬淡心境。而第2题是一道语言品味题。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这些诗句一般描写优美,考生必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的手段,从整体进行扩充描写。比如泰州市试题(B)“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其中题干就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考生要适当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如:“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2)品味诗歌的的语言特色。
不同的诗歌所体现出的语言有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的创作中,一些著名的诗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等。有关语言方面的评价关键词主要有: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朴实无华、风趣幽默、简洁生动、绚丽华美等。
4、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是一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
(1) 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的方式,这是一种间接而储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托物言志。像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衬托自己品德的高尚。
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方式。此外还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束部分,就直接抒发了作者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如上面讲到的06年成都市中考题“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其中的抒情方法即是直抒胸臆的方式。
(2)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烘托(衬托、反衬),有以人衬人的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的反映来烘托秦罗敷的漂亮,也可以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用典。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虚实。如曹操的《观沧海》。
另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铺垫等。
(3)修辞
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
(二)、方法指导:
1、第一个方法:看题目。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
2、第二个方法:抓作者。也即知人论世。具体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与经历,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写作角度。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要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再如学李白的诗,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701-762),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诗人,他生于思想解放的盛唐时代,自幼百家杂学无不接触,因而未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矛盾时代,经历政治生活的几次重大挫折,因而造成了极其矛盾的思想性格。他的诗歌基调是积极反抗、昂扬进取的,同时又夹杂着消极颓废,交织着痛苦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作品的中心主题有:(1)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当然也有集中表现他追求和幻灭,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矛盾斗争的,如《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还有部分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强烈反抗封建秩序与道德的叛逆精神,如“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2)强烈要求摆脱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充分。(3)还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同情,如,《塞下曲》六首则热情歌颂边疆将士抗敌御侮的战斗精神,是一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但直接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为数不多。总之,李白是以清新飘逸为基本风格的。
3、第三个方法:明意象。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教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借助意象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题材,借助精妙词语体会意境(具体把握关键词)如:诗词中出现“观山”,“孤城”、“羌笛”、“玉门关”等意象,那么诗词的内容就往往与边塞生活有关联;如果诗中出现“长亭”“杨柳”等意象,那么诗歌内容就和送别有关;另外一些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也有利于我们体会意境,如:“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水涧”“寒”“冷”就写出了凄景冷落的意境逐一对照诗词的审视。
4、第四个方法:看注解(例如07年中考试题)
当然方法不止以上这些,比如还可结合诗歌的风格流派等因素来理解诗人的情感,还可把握形象的比喻义与象征义来分析等等,在这里可能要挂一漏万,还请诸位谅解。
(三)、解答鉴赏题的注意事项:
1、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
2、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这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先揣摩诗题,再推敲词句,然后体味意境,最后明辨技巧。
3、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结合诗句逐点分析,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4、①以境解题(注重结合语境解释含义);②以题解题(从题目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发);③以文解题(就是用文中的词句来解题);④以注解题(借助相关注释来解题);⑤以旨解文(借助全文的主旨来解题)。
5、体味试题要求,把握试题侧重点,找出答题角度。如:对诗词谈看法或评价类主观题,此类题没有明确的答题要求,学生的答题范围非常宽泛,这是我们就可以教学生从内容上、感情上作答题的切入口,也可以先从艺术技巧、抒情方式、语言、意境任何一点找准切入点,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点去答题。
如:谈内容主谓的题目,通常切入点为二点,一是根据诗词瞄准内容,二是揭示主谓,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抒发――――”。
如:谈表达技巧题,一看语言有没有特点,二是看有没有用修辞,三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头脑中有了这几个方面轮廓就可以。
三、复习课时安排
1、构建知识体系2课时
2、讲授解题思路、方法建议用2课时,教师分别配套诗词练习讲解
3、学生练习用3个课时(练可放在课后进行,但建议教师用2-3个课时进行订正和讲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