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七中校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李静

发布时间: 2017-04-07 点击数:0


走出去就是一片田野.......


我在江西南昌长大,在江西师大附中读高中。1981年高考,我的理科分数是314分,与本科分数线仅差一分,由于不甘心上专科,我决定复读一年并且改考文科。父母在九江工作,他们建议我到九江来复读,给我选择的学校就是九江七中。

九江七中对我来说无疑是陌生的,比起我在的江西师大附中,这所学校竟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好在那时一门心思在读书上,学校的外观已经不重要了。我每天上学的时候,最大的享受是走在静谧的田间、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心无旁骛地背课文或英语单词。我觉得一年的时间,七中给了我很多,我考上了重点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目前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从事的是我喜爱的媒体行业。

记得我在作文里这样描述过七中:七中很小,它只有简陋的几栋小楼;七中又很大,因为它没有围墙,走出去就是一片田野……当年,和我一样走出七中,成就一片“田野”的人有吴为学、廖函、殷习武、蒋川、高红、杨扬、沈柏……。

30多年了,我几乎没有回过七中,但七中已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进了我的事业和生活里!

我拨通了同在北京工作的沈柏电话,我跟他说,咱们聊聊七中吧。

我们谈到几位老师,首先谈到的是教语文的张风仪老师,张老师谦和、文雅,身上透着旧时文人的气质。张老师讲课真诚、浪漫而富有神韵。他在讲台上不仅传授知识,还传递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像“语文必须立足人文性”一样,张老师身上具有知识分子对社会进步的使命感。我们那一年高考的作文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沈柏说,他高考的语文分数很高,主要是作文写得好,得益于张老师讲的《岳阳楼记》。张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饱含激情,把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讲得透彻和生动,让人记忆深刻。张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表扬我写的作文,可是现在我已记不清当时写了什么了。张老师已离我们远去,但我知道,在三十多年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张老师给我的自信、真诚和情怀。

其间,我们又谈到教过我们的数学老师、地理老师、英语老师等,每位老师讲课都很认真,所以我们要感谢七中为我们配备了最好的师资力量。

当然,我们的话题离不开班主任邓著之老师,邓老师是四川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邓老师的历史课讲得好,我认为跟他是四川人有关系,四川人有语言天赋,说话喜欢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也叫“摆龙门阵”。邓老师用“摆龙门阵”的架势给我们讲历史,打破了常规和惯性思维,把枯燥的历史讲得灵性十足;凭着深厚的学养和多年的教学经验,邓老师讲课又能抓住要点,重点突破,使大家不走弯路,所以他教的学生历史都考得很好。当年九江市历史学会组织了一次历史竞赛,七中的学生几乎囊括了一、二、三等奖,沈柏说他获了二等奖,我是三等奖。我相信从那时开始,很多人喜欢上了历史。邓老师后来也离开了七中,到九江师专任教,但邓老师与我们的师生情一直维系到现在。每到春节,我们外地的同学回九江都能见到邓老师,他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由于九江夏天炎热,近几年邓老师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到东北生活几个月,北京是这一旅程的中转站,邓老师到北京,也给了我们七中同学相聚的机会,和老师在一起聊天“摆龙门阵”很开心,当然话题依然离不开七中。

七中对我来说,它是老师、是同学,是见面的亲热和电话的问候,是一个不经意间的触动,是一个温暖的回忆,七中,它是一种精神!

今天,七中肯定已经完全变了样,新的校舍、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充满朝气的学生......我对七中的印象还停留在三十多年前,但是对七中的情愫、感念和回忆永远在我心里抹不去

祝福七中,愿九江七中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李静  女,1982年毕业于九江七中,同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现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