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教促研绽芳华 同心同行共登高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为了积极响应九江市教育局九教办函【2024】17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展示教师专业素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10月29日上午,江西省高中音乐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九江市第七中学吴海芳老师,应邀来到九江外国语学校庾亮校区,开展名师走教活动。
吴海芳老师带来的这节课,秉持新课程理念,从课前布置到授课过程中,都呈现出崭新的教学风貌。这节课为《中国音乐万花筒》学习项目二——《探索空间》,吴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戏曲、说唱、民歌、歌舞、器乐五个项目小组,每位组员由小组长分工完成相关音乐所属区域、表演形式及音乐文化,这三部分课堂作业的收集。上课伊始,五个小组逐一派出主讲人进行阐述,有的宣读课前查找资料后做的笔记,有的介绍所了解的音乐常识,有的唱起了《茉莉花》有的演奏二胡曲《赛马》……吴老师对各小组成员的汇报,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和鼓励。
紧接着,吴老师让同学们根据《美丽动听中国行》版图上的曲目,再次甄别音乐所属类别,对号入
座。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她都逐一点评及补充。吴老师介绍这些音乐作品都是神州大地华彩乐章,是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遗音乐,并介绍世界级非遗名录源自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有昆曲、古琴等34项被列入名录。
吴老师在课堂中说到:“作为一名江西人,怎能不知道江西及身边的非遗音乐呢?”她从赣剧600年发源兴起,讲到独具客家文化的兴国山歌,特别是根据江西方言区域分布图,吴老师介绍了各地区不同方言特点,课堂上同学们纷纷学起了《打只山歌过横排》中客家方言,一声声“哎呀嘞”“同志哥”虽然还很稚嫩,同学们却兴致盎然。
当说道国家级非遗名录——九江山歌时,吴老师以唐朝诗人白居易诗句“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告诉同学们,2000多年前九江山歌的流传盛况。《新打脚车四步头》是九江山歌的代表之作,她说要想唱好这首歌,首先要用九江话朗读歌词,再跟随国家级、省级非遗两位传承人演唱九江山歌的视频学唱。本节课的最后环节,吴老师让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小组讨论:如何争做小传承人?同学们纷纷表示首先要多在生活中去听身边非遗音乐作品,多参加省市学校非遗活动,并且多跟非遗传承人演唱音视频学唱。
课后进行了评课交流活动。吴老师首先介绍教学思路,她说作为一名31年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使命感。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方言传承逐渐消失、学生普遍不会说家乡话,更不会唱家乡歌的现状,与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倡的弘扬非遗文化,传承民族自信精神所违背,吴老师希望在座的每位音乐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加强非遗音乐文化传承,特别是本土音乐的传播。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培养出有乡音乡情的未来国民。来自九江外国语学校三个校区的音乐教师齐聚一堂,大家畅所欲言。谢闻如组长首先感谢吴老师在每周20节课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亲自走教,胡婉珊等老师纷纷对吴老师这堂课进行肯定,她们也正是面对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不知如何设计而困惑,她们认为吴老师这节示范课设计新颖,学生参与度高,并且有很好的非遗文化传承价值,这给她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思路,对她们的音乐专业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吴海芳老师还就《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相关专题讲座。在课题讲座中,吴老师回顾了自2007年-2022年十五年来,她主持(参与)的十个省级课题研究感想,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课题选题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讲座之后,她还就音乐组教师提出的课题研究具体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答疑解惑,参会教师纷纷表示讲座内容非常接地气、实用性强,这为今后她们开展课题研究带来了启发。
最后吴海芳老师向九江外国语学校音乐组同仁赠送了她的专著《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研与悟》。吴海芳老师说:“行路方能致远,虚心方可前行。希望在未来的共研共思音乐教学路上,大家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