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年 花 开
对于喜爱收藏的我,于读书以来各时期都有一些纪念物,或学生证,或住宿证,或日记,或笔记,或书籍,翻翻自己的珍藏,在七中学习的那一年,除了一张全班毕业合影照外,别无他物,日记也在那一年缺失,没有记录。岁月就这样匆匆而过,似乎没有留下痕迹。然而,无须物证,在七中复读的那一年,已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田,无法磨去,时不时在记忆深处重现眼前。七中是我永远的回忆,那里有我十八岁红皮鞋的记忆,是我青春绽放的地方,见证着我全力以赴,实现梦想。七中给了我信心,让我收获喜悦,感谢母校,感谢那些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
有缘七中
青春年少是充满诗意的年龄,不懂忧愁,不问未来。1981年我在九江一中毕业,之前在班上成绩不太好,尤其是物理、化学一塌胡涂,英语也远远地掉在后面。当年的班主任说我 “考不上大学”,尽管我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但是从老师口中说出,让我失去自信,更让我有些破罐破摔味道。为了躲避那个让我不开心的老师,我自作主张,离开了令人羡慕的重点班,去了文科班。当时还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余韵,重理轻文,全校七个班,只有一个文科班。当然,在文科班,自己也不突出,成绩不理想,考大学是无望了,于是没有心思读书,吃零食,逛商店,疯着玩,肆意挥霍那人生宝贵的时间。毕业那年大学自然没考上,人生也没有目标。同学中上大学的上大学,参军的参军,工作的工作,我何去何从,没有方向。此时传来七中要办文科补习班的消息,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涌向七中报名学习,进校一看,很多同学都似曾相见,现在又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七中。
七中深在国棉三厂宿舍后面,三里街看守所旁边,在八十年代初,相对还是较偏远。有两条路可达校园,一条经三里街看守所正大门侧一条小路进入,还有一条便是从国棉三厂生活区进入。当年往三里街的马路是从171医院门口经过,再经过国棉三厂、看守所到九江师专。现在的浔阳大道东路就是在那时开始新修的,成为今天笔直的大路,还有立交桥,在当时很稀奇的。我们因为每个星期回家,要在街上乘车,经常行走在新修的路中,我为此付出了一双新套鞋被割破的代价,因此对那条路记忆颇深。
住宿波折
因为家在郊区,离市里很远,住处始终是个大问题。在七中读书的那一年,记忆最深的还是几次搬家,生活在颠簸之中,苦不堪言,这时才感到在一中住校的幸福,失去才觉得珍贵。最初同三位同学合租一间附近农房,自带床和用品,条件艰苦,中午在学校食堂吃中餐,晚上则没有,就去三厂的食堂搭伙,顺便打上一瓶开水回出租屋。所谓搭伙,也不是今天这样简单,有钱就可以买饭,我们还要请人帮忙
同意才可,当时有三厂好心人为我们开了绿灯,还为我们买饭菜票及浴票。
也许就是那时,让我有了简单思考,我不能白白地过这样的日子,一定要发奋学习,有所收获,否则自己对不起自己。
出租屋很简陋,还有几个民工与我们为邻,他们的日子比我们更加困苦,但是很快乐。他们劳累一天后,晚上打着扑克,大声说笑。当时我很不解,在我看来这样的悲催的日子如何笑得起来,后来我才明白,快乐与物质、与环境无关,只要心是快乐的,人就快乐。那时的一幕,也让我时时想起,快乐的拥有很简单,不是非得读书,功成名就才叫幸福。生活中大有大的苦,小有小的乐,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快乐。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逆境时要寻找快乐,永远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由于住宿条件不好,离学校还有一段距离,学习生活都不方便,没多久,同住的同学陆续投奔亲戚,出租屋住不成了,碾转在同学的亲友家住过,但都很短暂。感谢学校,在困难的条件下接纳了我们几位男女同学,住在了学校。我与另一女同学住在尚未完工的建筑内,男同学就更差些,好象是工棚。离学校近了,晚上可以在教室里上晚自习,但安全问题始终令人担忧。学校是开放的,没有围墙,也没有栅栏,外面人随时可以通过,我们很害怕,晚上把门拴得牢牢的,不再出门。学校又破例安排我们住进了学校的会议室,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最后我又搬入了学校的托儿所,心才彻底安定下来。所谓托儿所就是一套连通的房子,前面大间,孩子们白天活动之地,后面一间是负责照顾孩子的一位婆婆居住的地方,我同她住,这位婆婆没有怪我打扰她,对我很友好,我也对她很客气,两人友好相处。晚上我就在前间白炽灯下看书,11时睡觉,早上6时起床,这里有水有电,学习环境好,有安全感,飘泊的心总算安定下来。
感谢七中的丁校长,还有我的班主任朱老师,是他们在我成长的路上,不仅教育我,给我知识,而且在生活中关心爱护我。颠簸的生活,让我更加坚强,也让我无比感恩,在我的人生路上,有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也有相识的婆婆大叔们的关照,也许我一生都无法报答他们,但是他们所作的善举榜样,给了我传递下去的力量,我要把这份爱心分撒各处。
读书七中
七中建校不长,在当时的中学中很不起眼,学生并不多。复读那年,正好是高三兴起的第一年,故那一年重点学校都没有毕业班,我至今没弄清我们复读的学生是插班,还是补习。我们同七中本校的毕业班同学在一个班,感觉我们复读的人多于本校的学生。我们的到来,可以说加强了七中的实力,不是我们插到他们中间,而是他们被我们包围,我们成为七中82届的主力,只是我们没有毕业证。七中共有2个文科班,没有理科班。1班班主任为邓著之老师,凡考艺术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均在此班。我所在的班为2班,班主任为朱绪明老师。学校对这两个班非常重视,配备了七中最好的老师。邓老师为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朱老师江西师大数学系毕业。任课老师还有语文张老师,是位副校长,地理叶老师,政治老师印象不深了,两班任课老师相同,如果没记错的话,校长是位姓丁的女校长,总是不停地进行着学校的基本建设。我同桌是位应届生,叫罗仙娇,家在火柴厂,我曾同她一块去火柴厂,在厂里的浴室洗澡,并在她家住了一晚。非常怀念那时的岁月,人与人之间纯朴可爱,感谢一路与我相伴的人。
学校简陋,只有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再就是一幢办公楼。我们的教室在三楼,紧靠1班。记得同学们传说,隔壁班老师说了,在九江市他们班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这个班,因为在别的重点学校有高三,没有毕业生,只有复读生参加高考。这样读书气氛变得有些紧张而激烈。大家是同学也是对手,互相学习。语文老师总把隔壁班的作文当范文给我们作参考,最多是有一位叫李静的同学,作文写得好,后来听说她考取了北广,1班总的还是比我们班考得好些。对于语文,我还是信心不大,最后还是语文上失分较多,120分的卷子,我没考过80分,有一题目是解释成语“自圆其说”,我竟然不懂,答不出来。
而我最有成就的则是历史,这里得感谢教我的老师邓老师及历史学会。那一年,市历史学会组织竞赛,我得了名次,好象是二等奖,我有点不相信自己耳朵,因为自己一向不自信,直到拿到证书,我才确定自己也能行。通过这次比赛,我自信心大增,于是喜爱上了历史,最终选择了历史专业,以为数不多的第一志愿被录取,终生以史为事业。年青的时候不太懂得,凭的是感觉,现在才觉得,选择是正确的,读史确实让我更加明智。在我最困难的时期,历史上的经验及名人言行给了我精神慰藉,指引我快乐积极向上。
学习是相通的,一旦进去了,就有了无穷的乐趣,每每我解答完一道数学题,或求证出几何题,我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我把历史和政治书读薄了,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都难不倒我。那一年生活是艰难的,然而学习是快乐的,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就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没有退路,这成为我今后的一笔人生财富。
在七中的那一年,我度过了我十八岁的生日,那是一个难忘的生日。尽管因为高考的压力,我无心顾及,但是母亲没有忘记。那一天我在教室正上着课,老师把我叫了出去,原来是母亲来了,特意给我送来了生日礼物,匆匆说了几句话,放下东西便走了。对于母亲的到来,年少的我并未多想,还怪母亲不该来学校。现在想想,母亲是多么不容易。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很少单独出远门,在一中的二年时间,没来过一次九江看我,之后上大学的四年,也没有去过南昌。唯独这次是特意搭便车看我,带来了叫人从上海买的时兴红皮鞋,母亲是用她自己的行动给我鼓励,给我加油,也是给加入成人的我一个永久的记忆。直到今天我才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然而母亲却没能等到我醒悟,我的回报,一生默默奉献、忙碌的母亲离开我已有二十四年了。母爱永远是伟大的!我曾经是母亲的骄傲,母亲又何曾不是我的骄傲,那双红皮鞋、那件红飘带衬衫,在我的心中是那样的红,红得让我心痛。
回首往事,感觉与七中有缘,七中是我的福地,是我实现梦想开始的地方,无论当时的物质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生活如何艰难,但我的心却是大的,时刻充满着希望。
那年的花香直到今天还没有散去。
【作者简介】
吴艳红 女,九江七中82届高中毕业生,现为九江市图书馆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