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与工厂之间的学校
【作者简介】
钱双成 男,1980年到七中工作,中学语文教师,曾担任七中团委副书记、书记,1989年调市委宣传部,现任九江市广电局党委书记。
时光似水,往事如烟。但回想起在九江七中工作的那段日子,很多亲历的人和事,依旧清晰地记得,记忆中的一些片段,时不时让人觉得亲切而温馨。
1980年10月的一个下午,我来到九江市第七中学报到。从三里街黄泥塘的路口拐入一条小路,路口约30米是三里街派出所。再往里走,小路两旁是一些小小的菜地,有些用木栅栏隔着。左下方是九江市国营第三棉纺织印染厂的宿舍和厂房,一座高高的烟囱冒着黑烟。右边是九江市看守所的围墙。走过几百米的小路,来到一座有点荒凉的小山包,山包下就是七中了。
从山包的方向也就是南北方向看,七中的办公楼和教学楼呈阶梯状,办公楼在南边的山包之上,当时仅有的一栋教学楼在北边的山包之下。东边有一座低矮简单的食堂,紧挨食堂是一栋二层的教工宿舍。东南方向还有两栋平房宿舍,这就是当时七中的全部家当了。学校东边紧挨的是田野,都是老百姓的菜地,时不时飘来大粪和火粪的气息。再往东北是九江市化工厂,东边远处散落着老百姓的房子,早晚安静时可听到鸡鸣和狗吠。
接待我报到的是校办公室主任傅根保,当时他大概也就是40岁左右,校长是张道揆。我被安排在语文组,语文组的老师有张凤仪、李世荻、杨冰冰、陈义蓓、刘志英等。当时七中规模不大,教职员工只有40多人。学校还有勤工俭学项目,建有一个养鸡场。那时私人养鸡业刚刚兴起,一度鸡苗成了紧俏商品。七中教师的福利,就是每年春节,学校发两只鸡场养的洋鸡。
七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除了工厂就是菜地,比较荒僻。刚到七中第二天傍晚,我突然听到三厂方向发出震耳欲聋的嚣叫声,感到整个校园的空气都在强烈震动,以为是三厂发生了事故,一问才知道是锅炉排放蒸气。从此早晚经常听到这种震天动地的声音。后来我的宿舍离这锅炉房直线距离只有二三十米,在放气时照样安然大睡。
七中是新兴的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主要是周边三厂、针织内衣厂、化工厂、发电厂、木工机械厂、油泵厂、油化厂及五里公社等地的子弟,城区也有一些学生到七中就读。七中当时的文科教学水平不错,所办的文科高考补习班在全市很有影响。学校的管理和学风校风都不错,学生比较单纯。很多学生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后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领域都小有成就,成人成才,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现如今每当我遇到七中昔日的学生,看到他们人到中年,为人父母,在社会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我就在想,一个学校是否成功,一个教师是否成功,是不是一定就要看培养了多少大学生呢?依我看,关键是看培养的学生是否成人,是否能在社会上自立,是否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欲成才,先成人”,教给他们知识是重要的,培养他们成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才是更重要的。
世事沧桑,人事变迁。七中当年的老教师大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作古。代之而来的是一代一代的新教师。七中的规模扩大了很多,昔日的办公楼、教学楼,包括宿舍都已经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都是新楼。黄泥土的运动场已变成了塑胶运动场。周边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地、农舍、化工厂都变成了商住楼盘,就连看守所和脏乱不堪的老鹳塘,如今也成了高品质楼盘。七中这座昔日在田野与工厂之间的学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的变迁,已经很难找到当日的容颜。只有国棉三厂的烟囱依旧,宿舍依旧,依依不舍地诉说着昨日的故事。还有就是三里街派出所还在原址,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和职责。
七中已经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七中从普通中学到艺术特色学校再到江西省重点中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辉煌。环境变了,人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教书育人的旗帜。